《四平日报》(2019年12月25日) 02版
本报记者 邵杰
“医术精湛”“华佗再世”“心系患者”,这些饱含深情的溢美之词,是一个个患者痊愈出院后送给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张永喜的致谢锦旗上写的话。这些锦旗是他辛勤劳动的收获,是他无私奉献的回报,更是患者对他的一份信任……
张永喜出生在农村,虽不是医学世家,但从小听了很多关于李时珍、华佗、孙思邈等神医的神奇故事,他心中埋下了一颗治病救人、悬壶济世的种子。
1989年,张永喜从白求恩医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四平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实现了从“农家学子”到“白衣战士”的蜕变。从小吃苦耐劳的贫寒经历和师长的教诲,造就了他忠诚善良、积极向上的品格。从当医生的第一天开始,他就告诫自己要继承和发扬前辈的光荣传统,秉承“医者仁术德为先”的座右铭。他对患者热情周到、耐心细致,倾其所学为患者认真诊疗,深得患者好评。他经常加班加点,连台手术、误餐误点更是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不管是节假日还是深更半夜,只要病人或同事有需要,他一定能及时到岗、排忧解难、毫无怨言。
从农村成长起来的医生,深知患者的疾苦和艰难。张永喜心中有牢不可破的德行操守,一切从患者的利益出发,自觉抵制“滥用抗生素”“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等损害患者利益的不正之风。他以身作则,也严格要求科里其他医生:不需要用的药不用,不需要的检查不做,能用便宜的药不用贵的。在他的带领下,科室的药品使用百分率多年来维持在全院的低水平,受到患者和同行的赞誉和认可。
三十多个春夏秋冬,从助手到主刀,从住院医师到主任医师,张永喜一步一个脚印,持之以恒。张永喜总是保持与患者24小时联系的畅通,有时深夜接到患者家属的电话,他都毫无怨言地赶到病房。他说“病人彷徨无助时,医生就是希望。”记得2012年8月12日,四平发生一起旅游客车侧翻事件,多达40余人受伤入院。当时张永喜出差刚进家门,接到通知后立即赶往医院组织抢救,分流患者,连台手术。
熟悉张永喜的人都知道,他经常强调“医者仁术技为本”的为医之道,他常说,只有掌握了精湛的医术,才能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经济的诊疗服务。
作为医生,张永喜追求精益求精,努力钻研业务、工作作风严谨、业务素质优秀,有开拓创新精神;作为科室带头人,他非常重视年轻医生的培养,耐心细致、毫无保留,为医学事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作为医学科技工作者,他勤奋努力、勇于创新。他先后通过微信、下乡、报纸、访谈以及咨询等形式,对外科基础疾病进行科普宣教工作。在他的带领下,成立了“四平市医师协会普外科分会”,共同学习发展区域外科技术,他所在的普外科曾被省卫生厅评为“吉林省先进病房”。
张永喜长年研究外科的基础疾病和一系列重要的临床课题。全直肠系膜切除,吻合器治疗超低位直肠癌提高了保肛率,改善了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病种的临床路径管理,规范了疾病的诊治,杜绝了药物的滥用。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科室引进的美国史赛克、奥林巴斯等目前国际先进的腹腔镜手术系统、超声刀及胆道镜等高精端设备,开展了肝胆胃肠等先进的微创手术,其他腹腔镜下疝修补术,填补了域内技术空白。因术后痛苦小、恢复快、消费少,受到了广大患者的赞誉。作为学科带头人,他善于团结协作,带领大家积极开展学科建设,使全科的科研能力逐步加强,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为实现“服务好、质量好、群众满意”的目标,迅速提升服务效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张永喜说:“我喜欢医生这个职业,真心想把我们科室发展好,能够被患者及其家属信任,为病人减轻痛苦,看到病人健康出院,我心里非常高兴,也非常有成就感。”